若是恰好找到这篇文章,猜测你也许会对NGNE项目饶有兴趣。希望这篇文章能或多或少缓解一下你的好奇。

接受了NGNE项目的offer以后,我便立刻开始纠结,一方面是陷入自我怀疑,这是否值得放弃保研;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年合作,学校层面还在签订协议,如果协议失败,我们便不是今年的合作院校,我的offer将会失效。这也是我很不希望的,因为我总是避免与熟悉的人竞争,而如果协议失败,我不得不再次参与到保研的激烈竞争之中。不过所有的纠结在后来发现其实都是多余的,生活总是无常的,但却在事情发生时又总能被合理的解释,像笼着一层纱,透过来的都是朦朦胧胧的光线,为何如此这般又如此那般,似乎不必较真。

本科阶段我有幸跟随导师做跨模态方向的研究。导师是非常优秀还极其负责认真的青年导师(在我大四的时候已经破格提拔为学院里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了),亲历亲为,甚至愿意直接将能发顶会的项目“放心”的交到本科生的手中。奈何我还是有急于求成不求甚解的嫌疑,拖拖拉拉一年多才把文章投出去,多少有愧师恩和师兄们的帮助。虽然那时我文章还没有中稿,但还是熟悉了一套科研流程与论文速读心法,这在我寻找国大NGNE项目导师的时候能有一些心理准备。

收到NGNE项目的offer之后我便在官网上寻找导师,由于信息还没被系统录入,并且一大半的Prof还不了解NGNE项目,许多封邮件投出后都销声匿迹。我开始消沉,怀疑自己真的不是学习这块料,但起码我得证明学院几十位Prof里没有一位愿意收我。我改变策略,相比于套磁学院大佬们,我开始注重导师与我的匹配程度,换个说法,缘分罢。误打误撞,发现了到四年前学长(现在是我的师兄)的博客,通过博客,我了解到现在的导师。想着毕竟来自同一所高校,师兄都如此优秀了,也算是有弱弱的connection。抱着这样的侥幸,在邮件发出的一周以后,我收到了回信。Prof表示愿意交流一下,并在一周后的十点约了Zoom会议。

我备受鼓舞,苦练了一周的口语,还细心准备了一份在当时自认为不错的个人陈述。但其实内容粗糙,还有着当时自认为高级但十分幼稚的配图。Prof似乎并不在乎这些,可能单纯看我比较“self-motivated”,觉得我有承担科研项目的经验,很贴心的辩证的分析了我现在的研究内容,随后问我是否愿意做关于高斯泼溅方向的项目。我欣然同意。

导师是很厉害也很资深的教授,每年能发许多很好的文章。他对学术研究想来严谨,一问到底。每次 “组会”(实际就加上我和师兄三个人,有时会有做毕设或者慕名而来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第一年实验室轮转的博士生参加。Prof觉得大家研究方向不同,一起开组会并不利于交流)一改往日和蔼,对我的观点刨根问底,会后常常感觉在自己智力上被充分碾压。在国大的第一个学期,我充分意识到我远远达不到一个博士生的要求,在认知思维,学习能力上还差很多。组里的每一位都像是天上的星星,而我甚至还没学会如何使用望远镜去观察他们。

毕竟来了,总要申请一下,我向Prof表示了我的意愿,并询问他能否继续跟随他做研究。Prof非常鼓励我申请学院的phd,但表示在学院批准之前他并不能直接向我发放offer,毕竟phd的申请向来是强学院制的。因为认识到了差距,所以本身我对博士申请并没有报太大希望,但Prof还是在一遍遍帮我修改材料,并且为我写了推荐信。其实第一学期结束后我的打算是继续读硕士,寄希望于用一年的时间让自己学会使用望远镜,来年再申请,那时我会有更强的背景与能力。但神奇的是,我出现在了第一批面试名单当中,并且面试后不久就发来了offer,信中表示我很顺利的通过了极其激烈竞争并被认为我会在学院取得很好的学术成果顺利毕业。我感到惊讶。

后来才知道,虽然99%都是因为运气,但这一切确乎又能被合理的解释,甚至还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1. 我的师兄毕业于我所就读的高校,并且具有很强的能力,虽然他总谦虚的表示自己的种种不擅长。这让我们的导师对我产生较好的第一印象,愿意当我NGNE项目的导师。
  2. 组里的博士生一个人一个方向,而高斯泼溅是2023年才被提出的新技术,做这个方向的师兄马上要毕业了,组里有很多idea,国大的本科生又不具备很强烈的读博意愿,这刚好被我钻了空子。
  3. 恰好我有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经验,顺利的接手了Prof的项目,并在第一学期将成果发表。由此我得到了Prof的认可,并帮我写了推荐信。
  4. 得益于国内高校导师的帮助,我的前一篇文章顺利通过rebuttal环节并被国际会议收录,使我初步具备通过学院审核的简历关的背景。
  5. 面试我的导师和我一样还没有正式加入学院,对我比较宽容,问的问题我比较熟悉。并且经过一年的口语训练,我们的交流顺畅。得益于导师的推荐信,以及面试时的综合表现,我的面试较为顺利。

何必事事都按预定的轨迹发展,生活本就充满不可解释性。申请博士很难,因为无法找到准确的参考,每一位申请博士的道路都不可复刻;但另一方面却又是简单的,申请博士并不会需要功利化的竞争,只需要保持这个读博的信念,总会遇到缘分。不过这仅仅是我从几位博士学长的经历,并结合不太严谨的观察发现的。希望能稍稍满足一下你对NGNE项目的好奇心。